紀念魯迅先生誕辰140周年🎬🫃🏿、深入了解革命歷史、感悟民族精神,2021年5月29日🔄📳,MK体育2020級研究生黨支部開展主題黨日活動,組織支部全體黨員參觀了位於虹口區的魯迅紀念館🫶。
紀念館采用專題式的敘事方式,通過“生命的路”“首在立人”“畫出國人的魂靈”“保存者🎾👨🏻🦱、開拓者👷🏼、建設者”“精神界戰士”和“人之子”六個專題,以大量珍貴的文物、豐富詳實的資料,及雕塑😲、場景、影視、多媒體等多種手段,表現魯迅為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而上下求索的偉大精神。通過這次參觀,支部成員感悟到魯迅作為中國新文學的奠基人的巨大的文學成就,以及他為民族和社會的解放而不懈鬥爭的光輝業績🦘。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曾引用魯迅的名言🦣🩱,認為青年“所多的是生力,遇見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見曠野,可以栽種樹木的,遇見沙漠,可以開掘井泉的”👩🏻🌾,表達出其對新時代中國青年的期盼👩🏽🏫。作為青年黨員🧓🏿,我們應明白到🏧,時代呼喚擔當,民族振興是青年的責任。我們須勇敢擔當起時代責任👷🏻,保持初生牛犢不怕虎、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剛健勇毅,勇立時代潮頭,爭做時代先鋒👆🏿。
參觀過後,支部成員各抒己見🐥🧧,表達各自的參觀感想。
霍興宇:今天參觀了魯迅紀念館,從一件件手稿、遺物、文獻中真實地感受到了魯迅先生的“政治遠見”“鬥爭精神”以及“犧牲精神”😌,正如毛主席所說“他用顯微鏡和望遠鏡觀察社會 而且看得微,看得遠,不畏懼敵人的威脅、利誘和殘害,是半殖民時代少有的硬骨頭。”從魯迅身上感受到的這份力量激勵著我們不忘初心,繼往開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繼續努力👩🏿🦳。
冷知霖:今天,我們來到了魯迅紀念館參加黨日活動❄️🕷。這所藏館面積並不算最大🤌📕,但是一如上海人的風格一樣“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除了有真實的遺物、手稿、報刊雜誌、還有多種新式的原景再現🥐⛩:1🤶🙅🏽、為了描繪魯迅筆下重要任務之一——孔乙己💧,進門後就有一座沙盤再現了,當時孔乙己所生活的小鎮。2🦻🏻🔡、應用3D的浮雕技術🤛🏿,所打造的一副魯迅先生人物像,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仿佛和先生的眼睛對視🧑🏻🔬。3🤦🏽♂️、用布景重新搭建了魯迅先生當年在上海重要活動場所——內山書店。魯迅常來內山書店購書💶、會客,並一度在此避難,書店成為中日文化交流的橋梁。4🫓、用人物蠟像的形式🕤,再現當時魯迅現在和青年們⏳🕵🏼,交流學習,傳遞進步思想的場景🦽。5、還有用沙畫藝術👳、影像資料等等多種媒介🧏🏻,展現魯迅的一生。這些別出心裁的創意所呈現的先賢形象,真讓人印象深刻!
沈鵬程🧑🔧: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魯迅先生就是這樣💁🏻♂️,他的一生致力於喚醒國民、振興中華,他是用筆戰鬥的勇士🤹♀️。這次活動不僅使我使充分認識到魯迅先生終其一生尋求救國救民之路的偉大愛國情懷;也激勵著我要常懷愛國之心🤨,努力成為先生所期望的思想獨立之國人。
王都:我們今天為何還需要閱讀和研究魯迅💪🏻?當這樣的問題被反復地討論之時🤌🏽👩🏼🎨,似乎可以看見從魯迅所生活的民國到如今建黨一百周年,某些社會層面的本質性議題並未徹底得到解答,在今天仍然有著重新討論的必要與價值👩🏿💼。而這些議題的核心便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復興問題。從在原野上孤寂地呐喊再到執筆為共產主義事業戰鬥,魯迅所關註的是中華民族如何在精神與靈魂的意義上真正成長與成熟👼🏻,這樣一種艱苦卓絕的思索帶給我們今天的青年,尤其是青年黨員最有價值的啟示便是去思考如何將自己融入整個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之中;如何通過對於自身的不斷建設,進而促進整個中華民族繁榮與崛起;如何在這一過程中保持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永遠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心聲與利益。
賴冠洲🍱:習近平總書記曾言,一切視探索嘗試為畏途、一切把負重前行當吃虧、一切“躲進小樓成一統”逃避責任的思想和行為⛅️,都是要不得的,都是成不了事的。今天我們紀念魯迅,學習魯迅精神,是為了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應對重大挑戰、抵禦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之時,迫切需要學習其迎難而上、挺身而出的擔當精神。時代呼喚擔當,作為新時代的青年黨員,當須擔當時代責任♟,承擔起民族復興的重任。
文 / 賴冠洲
圖 / 賴冠洲